你为了什么开始一段旅行呢?
摄影、文化、一段感情,还有食物。
我喜欢旅行,更喜欢在旅行中吃当地美食。
北京后海老店吃所有人都下不了第二筷子的麻豆腐。
跟着朋友在苏州走街串巷找不知何时出摊的潘玉麟糖粥摊。
坐在上海某小区后院的苍蝇馆分食传闻中的大肠面。
循着地图吃台北的各大夜市。
宁愿赶不上火车也要排队花莲的炸蛋葱油饼。
站在筑地街头呼噜呼噜吃立食拉面。
大中午排队高田马场只为一份猪排。
说起吃,好像就变得比谁都执着了。
比起端坐在名店听音乐慢慢享受,我更偏爱当地人排队的小摊子苍蝇馆。
前几天,弟弟送我想买却一直缺货的《台北小吃札记》,让我有了写一篇青岛小吃札记的想法。
正好之前写过一些文章,又有一些探店,结合一下,决定从我最熟悉的青岛西镇写起。
本篇推荐的大多为我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因为有情节所以对这味道格外珍重。
个人口味千差万别,抱太大期待可能也会失望啦~但这些现在也都是老西镇的网红店,是我觉得就算第一次尝试也会觉得特别,而不会难吃的~
外地人问我你是哪里的?我会说青岛人。
本地人问我你是哪里的?我会说西镇小嫚儿。
那是的台东还叫东镇,西镇与它对应,是青岛最老的街区之一。
火车站、栈桥、团岛,这就是西镇了。
西镇,铁路青岛站以西全部地段,包括团岛,系青岛市内的最西端。
儿时的记忆是什么呢?
有学校、考卷、同桌的你
有男孩儿的小汽车、女孩儿的洋娃娃
有能让人嘻嘻哈哈一整天的鸡毛蒜皮儿
当然,还有那些“就是这个味儿”的食物
如果说不可复制的味道
除了妈妈菜,想来就是从小吃到大的那些小店
像是我家哥哥,在外地工作定居,每次回家的第一个早晨,准是找不见人的,因为他得去那条街上的那个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去吃那一碗面。
儿时我家的老房子在西镇,靠海很近,踩着拖鞋披上大毛巾,撒丫子跑上三分钟,双脚就可以浸在清凉的海水中。
驼着背的邻居奶奶们,跟儿时的我一边儿高,在我风一般跑过她们身边的时候,会亲切地唤着我的小名儿。如今老城改造,高楼拔起,我也搬离了老房子,可还是会时常专门坐车去一趟,在熟悉的老店坐一会儿,装满胃填满心,再力量满满地离开。
如果你也来到青岛,来到西部老区,那么跟我一起来尝尝这些老味道吧~
 西镇臭豆腐:汶上路15甲
西镇臭豆腐:汶上路15甲
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西镇臭豆腐的,只记得初三放学每日路过,都要跟朋友一起来上一碗。

臭豆腐可以把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对它视若至宝的和对它深恶痛绝的。和天底下所有的臭豆腐相同,西镇的臭豆腐闻着臭,吃到嘴里却臭味尽消,只余酥香。

切成方块的豆腐入油炸得金黄酥脆,浇上醋和蒜蓉辣酱,通红油亮。细竹签两根,插进去不费任何力气,厚厚的外壳浸着汤汁一口咬下,豆腐的嫩和外壳的脆形成鲜明对比,辣酱的刺激随后赶到,再喝一口汤,辣辣的醋入口却是柔顺不太呛喉的,眼睛会不由自主满足地眯起来。

浸满汤汁的豆腐不久就会软掉,味道也打了折扣,所以品尝美味还得手脚麻利,小心汤汁脏了衣服。
 西镇电烤肉:汶上路摩尔街市旁
西镇电烤肉:汶上路摩尔街市旁
西镇臭豆腐必然得配西镇电烤肉,现在两家店比邻而居,场面更是火爆。中间的羊肉汤店显得有点尴尬。
上午开始就客流不断,许多食客专门开车赶来,车辆毫不客气地把店门口细长的马路占满,长长的队伍排出了小小的铺子,“站着解决”也算是小小的特色了。

其实两家店本来不是挨在一起,记忆中,电烤肉的小店藏在二路总站的三角地,小小的店面和现在一样,总是热热闹闹。
有时候嘴馋了,我盼着妈妈不回家吃饭,因为这样爸爸必会带我挤到电烤肉的店里来,几串肉筋,外加只加盐和蛋连葱花都没有的蛋炒饭,虽然简简单单,确是心中不变的绝配。

电烤肉,顾名思义,不是明火烤成,而是插入架子推入烤炉烤制。烤肉的师傅来回抽动架子确认烤肉是否熟透,每抽一次,我就不自觉垫脚伸头巴望着,想想倒也是美丽的煎熬。

烤肉终于上桌,带着焦焦的“铁签子味儿”,烤肉外表微焦,肉是大块的,表面粘满五香或辣椒面,撕下一口,不柴不老,含着肉汁,最喜欢特色的肉筋,嚼劲十足。

咽下好久,充满口腔的还是满满的焦香。这时候馋虫没被喂饱想再点两串儿,那可得再次面对长长的队伍了,所以得记住,一次点个过瘾才好。


 大邱大包:汶上路3号乙(近青岛一中)
大邱大包:汶上路3号乙(近青岛一中)
山东是吃面食的好地方,宣软的馒头、包子热气腾腾,是填饱肚子的好选择。在庆丰包子闻名全国的今天,青岛人的记忆中,留着永远的“青岛大包”。青岛大包,曾连续十年被列入青岛十大小吃名单,老店在火车站旁边,招牌是三鲜大肉包。
现在,老的青岛大包早已不在,但或是名字相同的加盟新店或是传承过手艺的其他牌子还可找到,排队吃上一个热气腾腾的,也是心理慰藉。
这家大邱大包就是有名的,除了三鲜大肉包,还有特色的海菜排骨包子,配碗甜沫更佳。

肉馅剁碎搅打上劲儿,蒸好的大包,表面雪白柔软,咬一口,里面是大大的一个肉丸子。剁碎的木耳加在馅儿里,嚼起来咯吱咯吱,最喜欢边吃边找寻它的踪迹。被包子馅儿汤汁浸润的那一层内皮,变得软软的又有滋味,小时候贪吃又吃不下那么多,便耍小聪明只吃包子皮,剩下的统统扔给爸爸。

 如意香辣鸡架:青铜峡路和贵州路交叉口
如意香辣鸡架:青铜峡路和贵州路交叉口
火车站旁边有一条广州路,曾经是浩浩荡荡一排辣鸡架店铺的“鸡架一条街”,现在因为城区改造,老店们早已分散,有开连锁的,有独守一间的,我喜欢的是还存于西镇的一家老店——如意香辣鸡架。
鸡架曾被评价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端上这一份,这句话可以被抛之脑后了。甜辣口味的浓郁汤汁包裹着还留着大块肉的鸡架子,入口是咸甜,再嘬一口,辣感侵袭。舀一勺油油的汤汁浇在米饭上,任凭再淑女,堆尖的一碗饭也能吃得下。

哦对了,别忘了配上一份油泼豆腐皮,还有红烧土豆片!嘬啃鸡架子,可能还得吮吮手指,提醒你去之前可要脑补一下这幅吃相,想想看是否可以让约去坐在对面的同伴看到。


 建明炸串:观城路49号(近火车站)
建明炸串:观城路49号(近火车站)
小时候我挺懂事,被妈妈打过的次数不多,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因为吃。我偷偷把午餐钱省下来,一个人在楼下炸串店排队,结果被临时有事回家的妈妈逮个正着。炸串儿啊炸串儿,妈妈嘴里不算干净的垃圾食品,对于我这一代人,却是致命的诱惑。
去年,那家儿时排队的小店关了门,看来现在的小朋友,对它好像不是那么热衷。好在很多老店还是保留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偏爱的那一家。随便走进一家路边的炸串儿店,里面必然有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家吃的是好味道,更是老记忆。
建明炸串是西镇很有名的一家,门头小卖部进去内有乾坤。味道不错,但是不让自己刷酱对我来说有点失落啦。

以前的炸串儿店,连门头都没有,经常是小推车推到哪里算哪里,用玻璃做成一个个方格子的小柜子,大肉、小肉、鸡心、烤肠、鹌鹑蛋、蘑菇、素鸡、卷心菜,全都串好了码在那里任君挑选,一目了然。选好了一盘交给店主,裹上面浆,连着签子一起丢入油锅,再出现在眼前,酥得掉渣,像是串好的日式天妇罗。之后等待的便是最终的变装——刷酱。

吃炸串,必刷酱,这酱还不是一种,调料盒子插上小刷子一字排开,常见的有甜面酱、辣酱、五香酱、果酱等等,每家店调味各有不同,都是店主不可言传的秘密。
像我这样贪心,必是要求每种酱都刷一遍,尤其是果酱,得特批一整面单独刷上以示专宠。看起来奇怪,入口则会发现,果酱的甜可以中和其他酱料的咸和辣,产生奇妙的口感。

 酥皮油炸糕:市南区团岛四路(团岛早市内)——进门右拐再左拐
酥皮油炸糕:市南区团岛四路(团岛早市内)——进门右拐再左拐

你知道,什么是好炸糕吗……
不知道那你肯定没看过这部电影,《兔侠传奇》里,范伟配音的兔爷儿这样念叨“好炸糕就得啥都好,油好面好手艺好,得剁得好还得切得好,得转得好还得揉得好,好炸糕就得炸得好,炸得好就卖得好,卖得好我就心情好。”


我很小就吃这家的炸糕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团岛算是远地方,让我愿意勤快一下跑趟腿的原因就包括团岛早市里的炸糕。金黄酥脆,咬一口掉渣,对小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吃食。


团岛早市这家炸糕只有两种口味,白糖&豆沙,豆沙不很甜,但我最爱还是白糖,有些地方的炸糕更像是糖皮,咬开只觉甜味,找不到糖之所在,那算什么炸糕呢。这里的白糖炸糕是“溏心”的,糖汁可以在里面流动。听说吃糖包会烫脊梁,吃这样的炸糕也会吧~


来买的大多是周围的老顾客,十几二十个装了满袋,价格是1.5两个,要注意的是就算烫着也不可冷吃,冷了之后酥脆不见,油味被无限放大,糖汁浸在皮里,完全不是一个味道了。


 同和诚肉食:市南区台西四路18甲-2
同和诚肉食:市南区台西四路18甲-2
我知道这家店的第一次买了60块的,后来每次去,都在微信群让同事报名我给捎带,有一次甚至买了800多块的。
这是一家最熟悉的陌生店,熟悉是说这店旁边就有我最喜欢的一家百货,小时候总爱层层跑下来,到最底层买文具,也无数次在对面买小浣熊干脆面,收画卡;而陌生的是我几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这家肉食店。台西几路有点摸不清,但是上初中时天天走这几条路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殊途同归”这词儿。每天早上选择不同的路线,看看哪条到的快,每天都在新的路口转弯,变化排列组合,不会迟到的日子里,这样走路是一天开始的乐趣所在。而,快要迟到的日子,我会从台西四路一路小跑过去,扇形的这一块区域,这条最最近。


开始说炸肉,这是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的炸肉店,主营炸货,最受欢迎的是炸五花,五花炸到酥脆,又不似青岛传统的脂渣,它留住的猪油更多些,软一点,一口满嘴生香。


炸里脊是瘦瘦的,更适合不爱肥油的人,但不像五花酥脆,冷吃稍有点哏的。


两种肉都拌了盐,白嘴当零食吃很合适,40一斤的价格也是良心的~
炸大辣椒,辣椒辣味足,满满的肉馅酿在里面,这样的“大件儿”就得论个称量付钱了。此外,还有炸丸子炸茄子炸土豆,个个硬货,我还没全部试过。


需要提示的是,这里只收现金,习惯手机支付的食客需要提前准备钱包,想要大量买可以提前两小时电话预订再直接去提。热卖的饭点,窗口排起长队,大量买等着装就费不少时间。再说了,你把盘里的肉都包了,排你后面准备买肉给小孙孙香香嘴儿的青岛大姨可怎么办呀?

 私味牛肉面:南阳路1号(与汶水路交界口)
私味牛肉面:南阳路1号(与汶水路交界口)
虽然我曾住在附近20多年,听这家的名号却是这几年的事情,大概因为我不是一中人?
近几年超级火爆的一家牛肉面。
和前面的几家老店不同,店主年轻,刚娶了老板娘,每日自己准备,营业不过4小时,卖完了就关店看看电影陪陪媳妇,个性十足。


中午11点5分到达,进店已是满人需要拼桌,可见火爆。点了最有名的牛腩面,落座观察,装饰偏清新但没有太多风格,不过重点在于吃面嘛!最有意思的是扑克牌叫号,于是在这里,我们成了“黑J”“红七”颇有点道上的风范,这一次我叫“黑六”


面上桌,小碗也有16cm+,女孩子吃一碗足够了。牛腩量比较多,两颗小青菜,半颗溏心蛋,汤上浮一点黄色油花,是炖牛肉特有的。喝口汤,味道是有点家常炖牛腩的感觉,微甜偏咸,牛腩不算肥,所以没有完全炖烂不过还挺好咬。面是自制的那种感觉。我更喜欢吃拌面,所以对这里感觉还好,不过这样满满的一碗下肚还是满足的!



酸豆角一块钱要点哦,下次还想要试试蹄筋和肥肠,听说拌牛肉同样不错。
P.S.一定要注意营业时间,早点来,晚了会卖光。找不到地址打车到青岛一中然后就非常好找了~


 赵家牛肉砂锅:台西三路31号
赵家牛肉砂锅:台西三路31号
西镇赵家牛肉砂锅,也是西镇的一家老字号了。
虽然现在网上一搜有好多连锁,但是最老的当然还是如其名的西镇店了。
牛肉砂锅出名的时间不长,但几年来已经是西镇小吃必打卡之一了。
选了周末的中午去,虽然已经是下午1点左右了,但是店里满!满!当!当!站不下站不下……
要注意的是点单后其实上得挺快的,所以店家会要求你一定找到位置坐下再去前面点啊,不然,热气腾腾的砂锅来了,给你放哪能端着吃啊

主打的牛肉砂锅其实分了好多种类食材任选,牛肉、牛筋、牛舌、牛肚等等,可以单点小锅也可以两人吃双拼大锅。小锅男生吃差不多,女生可能吃不完。
我和我妈两个人吃大锅完全够了,大锅价格也会更划算一些,所以推荐两人以上来更划算啊。
我们点的是牛舌拼牛筋。

所有的食材都是卤过冷却再切所以非常得薄,连牛津都薄薄的真是不常吃这样的。
虽然薄,但是各有特点,牛舌还有一些脆度不过当然不如后切的脆。
牛筋真的表扬他,不愧是我的爱!
虽然切得薄薄的,但是该有的都有,入口是黏黏的胶质感,因为切得薄也会比较好咬,点赞!

砂锅打底的还有白菜、鹌鹑蛋等等素菜食材,保证你一锅吃到饱!

山东人来说,口味还是偏咸的,不吃咸的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味道有点重,不过很下饭,要配饭吃哦!

食物的力量,永远不可被小瞧。
想来真是神奇,它和记忆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闻到那个味道,记忆便会自动解码
被过往时间和忙碌生活锁住的那些零碎片段一瞬间汹涌而至
恍如昨日
满足地咽下一口抬起来
说不定还会偶遇一位儿时同伴
相视一笑
原来,你也在这里
原来,你也还没忘记
如果下次再去,不知从未谋面的你
会不会,也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