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新疆之行来去匆匆,只在乌鲁木齐停留两个下午,些许遗憾,记得当时MO说,你不会就来新疆一次的,以后会来N次。是的,时隔一年我们又来了,并且安排了大把时间来逛吃逛吃。
过了春天就开始研究秋天的新疆行程,一起出行的有老L的发小MO和我的好朋友老C,此次去新疆的主要目的还是徒步,前后各留出几天时间用来玩儿。沈阳到乌鲁木齐近4000公里,如果自驾浪费时间还疲劳,老L又不爱坐飞机,只好选择火车,因为不是沈阳的始发车,去程只买到了两中两下的硬卧,回程还好买到了一个包厢的软卧。买到理想铺位的方法是去售票窗口排队,网上选票是没办法实现的。
8.26下午出发,因为要徒步8天,我们四个人除了各自的背包还有一个大驮包,又准备好多火车上吃的东西,以至于到车站过了安检就被称重,还好,四个人共超重了不到2公斤,没有被罚款。大包小包的上了车开始了我们26天的长途旅行。
8.28晚上10点,经过56个小时的绿皮车我们终于到了这座世界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远的内陆大型城市–乌鲁木齐。
8.29因为北京时区属于东八区,而新疆所在地属于东六区, 每个时区大概相差两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和新疆时间时差两个小时。在这里不用早起可以晚睡。今天的安排是上午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下午去二道桥国际大巴扎。
新疆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有完好的陶器,精美的玉器,栩栩如生的泥俑,色泽艳丽的织物,举世罕见的简牍。还有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生产工具,服饰,生活及文化用品等,充分反映了新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和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唐代的伏羲女娲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2400百年前的玉器金器精雕细琢,2800年前的弓箭完好无损,草编小篓,如果不看说明不会想到它是2500年前的文物,居然还有出土的汉白玉三角吊灯,想不到那时候的生活还真是高级……还看到了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金缕玉衣和新疆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馆藏,距今4000年的“楼兰美女”,同时展出的还有完整的具有欧罗巴人特征的距今3200年的哈密的女尸,和2500年前的苏贝希干尸及唐高昌左卫将军张雄干尸等。几千年前的美女将军以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也就没有拍照,请自行脑补画面。
博物馆出来也就到了新疆午餐的时间,大众点评到本地人气排行榜首的“小尕子”餐厅,名不虚传,不论是环境还是菜品都没得说,很喜欢那充满异域风情的灯饰。餐后总结,酸奶肉串儿烤包子都好吃,椒麻鸡太麻啦,羊肉馅烤包子比果仁馅的更香,果仁馅的更像是甜点。这里的烤包子是此行吃到的最好吃的烤包子,当然也是最贵的(10块钱一个)。
吃饱喝足出来不想坐车,直接步行到二道桥新疆国际大巴扎,这样可以更好的看看乌市的市容又可以帮助消化。乌鲁木齐,旧称迪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我们在乌市活动的范围基本都在市中心,看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除了商铺的牌匾是两种文字,卖的是一些地方特产外,就是街上的行人中少数民族的人多些。路上看到卖驴奶的店铺,我们开玩笑说喝了驴奶会不会变得“死倔死倔”。
来到名声远扬的大巴扎,时间尚早,但游人不少,需要排队通过安检。好多人都担心新疆的安全问题,用本地人的话告诉你“这里是全中国最安全的地方”。
大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这里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伊斯兰文化、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来乌市必体验的“新疆之窗”,它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经营着民族服饰,乐器和新疆特产的各种干果,最多是卖丝巾披肩的摊位,还有店铺里都是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进口面料。走着走着突然耳边传来优美浓郁的民族音乐,顺着声音找过去,在大巴扎的顶楼,几个乐手正在演奏,行人纷纷拍照。二道桥清真寺已经融入大巴扎,成了大巴扎不可或缺的一个景观,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美轮美奂。
美食街上摆满了新疆特色美食,烤羊烤肉泛着油光肆意散发着香味儿,烤鱼的摊位前排队的人最多,可能是因为制作方法比较粗犷才吸引了更多的客人。还有曾在介绍新疆美食的纪录片中看到的马肠子面肺子。午饭吃的太饱,鱼啊肉啊这些都吃不下,看到卖冰淇淋的就买来尝尝,感觉一般般,又看到卖一种油炸的带馅的类似油炸糕的点心,好多人排队也跟着排,买了一盒,都不喜欢吃。
8.30今天要去天池,早早起来收拾好坐出租车到客运站,买了去阜康的票,经过一个多小时到了阜康,又换乘小巴才到天池,再换景区车,中间还要停一段时间过一个民俗村。天池,是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山主峰博格达峰北麓处的一个冰碛湖,形状狭长,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最宽处1.5公里,总面积4.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28米,湖最深处105米,有“天山明珠”的盛誉。如果天气晴朗可以远眺博格达峰。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沿着天池走了半圈,飞龙瀑水声潺潺,喷薄于断岩之上者,下边是西小天池,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洗脚盆”,池周围塔松竞秀,倒映湖中,引人入胜。
天池出口等车时买了哈密瓜,比大巴扎的甜价格还便宜一半,一路换车终于折腾回乌鲁木齐市区,想去找乌市一家老字号抓饭,出租车司机师傅说,那家抓饭到这个时间已经卖完了,如果有也是剩的不好吃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新疆的抓饭店都是早上做,一般中午做好开始卖,下午三点多钟就卖完了,按照新疆的时间就是午餐吃抓饭。司机师傅说如果晚餐想吃抓饭就去24小时营业的“巴尔巴”餐馆,他家是小锅抓饭,什么时候去吃的都是新做的。大家都折腾了一天,也不想再去找了,还是直接去“小尕子”,这里抓饭也售罄了,点了店里最贵的菜“烤羊排”还吃了凉皮,酸奶烤包子是必须吃的。晚上的小尕子还有民族舞表演,真不错。
8.31阴天,最高气温17°,凉风习习和昨天比好像两个季节,我们早早出去租车,准备自驾去中国最热的地方吐鲁番,乌市的神州租车门店不多,跟着导航走了好远才找到一家,被告知9月3号前都没有车。如果这个时间坐火车去吐鲁番晚上就回不来,就决定不去了,等下次来新疆再去。回来路过红山公园,几天来路过红山公园N次,正好进去转转,顺路买点儿水果回住处吃,哈密瓜和葡萄都很甜,一上午就这么消磨掉了。
每次出去都路过一家牛肉火锅店,今天降温加下雨,正好去吃,点了涮烤两吃的套餐,四个人吃很实惠,牛肉也很新鲜,不过总体没有期待的那么好吃,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吧。
傍晚雨停了,在酒店待着也没意思就再次去了大巴扎,再看看华灯初上的大巴扎和二道桥清真寺。晚间的大巴扎还有民族歌唱家的表演,在大馕店看到各种花色形状的馕,老C买了她心心念念的无花果,不好吃,我看中一套伊朗进口的餐具,一看价格没买,又省了一万多……
9.1到乌鲁木齐几天,早餐吃的都是包子葱花饼粥这些家里也可以吃到的东西,今天早餐想吃抓饭,九点半出来,在酒店附近只找到一家抓饭店开业,但是米还没有下锅,四个人在店里等了一个半小时才吃上早饭。借机会学习学习抓饭的制作方法,看到了传说中用铁链子锁着的菜刀。为了维稳,新疆政府也是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抓饭出锅,今年过来第一次吃抓饭又饿了一上午,感觉特别好吃,不过和后来吃的抓饭比较,这只是一般般。
下午,@在路上从厦门飞过来和我们汇合,一年多没见,见了面必须大吃一顿,@在路上订了“石榴红了”餐厅,没来新疆时就在抖音上看过酥皮烤羊腿,过来几天没去吃就是为了留着今天人到齐了集体聚餐。“石榴红了”之所以成为网红餐厅除了菜品好也是因为红色亚克力的装饰很有设计感,拍照好看。酥皮烤羊腿的面皮和羊腿相得益彰香酥可口,薄皮包子吃起来没有烤包子香,蔬菜炒馕比较爽口,肚包肉有点儿腻剩下了。每家的酸奶口味都不一样,这里的酸奶加了蜂蜜口感更好。
9.2晚上我们就要坐夜车去伊宁,中午大家决定去“巴尔巴餐馆”吃顿小锅抓饭,店里有抓饭也有拌面,多数是少数民族客人,我们点了碎肉抓饭,最喜欢抓饭里的黄萝卜,既好看又好吃,看别人都是把小菜倒在饭里一起吃,也试试还真不错。这里的抓饭比昨天的好吃。
9.3从伊宁包车去琼库什台的路上看到有卖奶疙瘩的,没吃过就买来尝尝,大快儿的是软的,特别酸,咬一小点儿在嘴里让它慢慢融化,有发酵的奶香,像酸奶忘了加糖,一口吃多了会酸的受不了,小球状的是干硬的,据说储存一年也不会坏。
到了琼库什台我们还是住在牧家乐,就是我们包车司机师傅的家里,在路上师傅就打电话回家安排杀羊,给我们准备晚饭。哈萨克民族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主人家大大的院子里几排木屋,用做客厅,客房和厨房,他们自己住在毡房里。我们刚把东西放到木屋里,就被主人请到客厅,桌上摆满了奶茶,奶油,炒米, 馕和油炸的点心,哈萨克人的规矩是不可以站着吃东西,我们入乡随俗,男人盘腿女人侧坐,学着主人的样子用馕沾着奶油吃,炒米越嚼越香,喝着略带咸味的奶茶,大快朵颐。
晚饭是用我们买的2.5公斤羊肉炖的羊肉汤,每人一碗面,还炒了4个菜用来拌面,又是大吃一顿。
接下来就是8天的乌孙古道穿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游记【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之乌孙古道穿越】
https://m.mafengwo.cn/nb/public/sharejump.php?type=7&id=10610678
9.11下午到库车,库车古称龟兹,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当时龟兹以库车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等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商业繁荣昌盛,为西域36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年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公主通过乌孙古道,翻越天山远嫁龟兹国王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为了庆祝成功穿越乌孙古道,我们找到包车司机师傅介绍的库车一家很好的餐厅–再帕尔美食城。这里的招牌坑羊肉配上皮牙子一起吃不膻不腻,大盘鸡的盘子真是大,肉串酸奶是每餐必点的,这里的酸奶配砂糖。烤包子和北疆的不一样是方形的,黄面烤肉很受欢迎。
9.12一起穿越乌孙古道的@在路上@阿浩@拜合早早坐火车返回乌鲁木齐,我们四个人把帐篷睡袋羽绒服这些不用的东西打包发快递回家,每个人只留一个背包,这样下段的旅程就轻松多了,买了库车–喀什的夜车,准备去火车站把背包寄存然后去参观库车王府,但是库车火车站没有寄存处,好在车站出来一条小路上有几家小旅店,开个房间把背包放下,再坐出租车去库车王府。
“库车王府”是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20世纪初,原“库车王府”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2004年库车县政府投资1300万元,在原址重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库车王府,王府内融合了中原地区和伊斯兰风格的宫殿、凉亭、城楼等特色建筑。龟兹博物馆设在库车王府内,游客可以通过文物展示、家族史介绍以及特色饮食等,了解库车的发展历史和12代世袭“库车王”190年的生活历史。在王府内生活的最后一位王爷是第十二代王:达吾提·买合苏提,是十一代王的侄子,养子,1942年承袭王位,任职新疆省政府参议员。新中国废除封建特权,他任职库车县政协副主席,2014年7月30日病故。现在他的第五任妻子也是中国最后的王妃仍然生活在王府内,我们参观了王妃的住处,讲解员帮我们和王妃合影留念。
库车王府门前的热斯坦路的两侧都是店铺,有着各种颜色的大门,非常好看,但是有半数没有开门。开门营业的有小超市,馕店和做服装的缝纫店,最多的是售卖各种干调香料的店铺。来库车不到两天,我们都喜欢上这个安静的小城,街上没有成群的游客,车也不多,街道整洁干净。女人头带色彩艳丽的纱巾,穿着民族特色的服装,老人都带着维吾尔族的小花帽,上学放学的孩子们不用家长接送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在路上边走边说笑着,没有乌鲁木齐的繁华现代却比乌鲁木齐更加敦厚质朴。路过回民大寺,有几个老人在门口坐着,看着往来的行人,安然祥和。
来新疆玩儿,不管去哪儿都先导航,只要不超过5公里的路程我们都是步行,今天也不例外。顺着路走不到十分钟就是著名的库车大寺,库车大寺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第二大寺,远远看到大寺绿色的琉璃穹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大寺门楼高 18.3 米,全部青砖砌成,高耸的门楼与宣礼塔,庄严挺拔。塔柱雕以伊斯兰风格图案,穹窿式楼顶,形似天宇,寺内礼拜大厅 1500 平方米,可容纳 3000 人大礼拜。
库车大寺出来不远处就是一个农贸市场,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市场里堆满了各种水果,感觉这里的人们都是靠水果来提供身体需要的维生素,看到几次本地人吃饭,和馕搭配着吃的不是菜而是葡萄,两天来我们渴了都没有买水,随便找个路边水果摊买个甜瓜解渴,比我们在家买的好吃多了,比买水还便宜。在一个西瓜摊,看到摊主吃剩的西瓜居然招来小蜜蜂,就买个大西瓜,才花了两块钱,让摊主帮我们切开,又甜又解渴,一个汉族人看我们吃瓜问甜不甜,还请他吃了一大块儿。
不知不觉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就看着导航找库车大巴扎,看攻略说大巴扎是库车最热闹的地方,里面好多美食。在新疆,外地的手机号都是3G网络,信号不好(联通的信号比移动的好)手机导航经常是走过去挺远了,导航才提醒要转弯,就这样走走停停找到库车大巴扎。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店铺倒是都开门,经营着服装,特产和日用百货,但是逛巴扎的人不多,显得很萧条。也没有看到想吃的东西,就放弃了。大家都走累了,在附近点评到一家餐馆吃了坑羊肉,天山北麓的羊肉是炖煮,天山南麓的羊肉都是各种烤。
我们买的是库车–喀什的车票,正点是晚上22.07开车,明天早上7.38下车,火车上睡一夜刚刚好。新建的库车火车站宽敞干净,但是火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在候车大厅洗漱好,又累又困的上了车就睡。
9.13临近中午终于到了这个中国最西端的边陲城市。喀什,又叫喀什葛尔,是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农牧产品最大集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喀什地区的西南部与三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所以它又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和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人们常说,不来喀什等于没来过新疆。那么不来喀什老城就等于没来过喀什。走进老城区犹如置身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的生动画卷。老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民 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高低落错,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 迷宫式城市街区。
我们住的酒店步行到老城5分钟,在喀什我们每天在老城走街串巷感受西域风情寻找各种美食。安排好住宿已经快中午一点,饥肠辘辘的去老城吃饭,四个人都想吃抓饭,在吾斯塘博依街道看到一家抓饭店就进去吃,出乎意料,这个只有6张桌子的小店里面装饰的竟如此精致,抓饭上大大的一块儿肉软烂入味儿,配一份小拌菜,还送酸奶送馕,饭不够还可以添,18块钱一份,吃的好满足,总结一下这是新疆之行吃的最好吃的抓饭,主要是黄萝卜放的比较多,可以说和胡萝卜长的一样的黄萝卜是抓饭的灵魂,甘甜软糯,增色提味儿,抓饭里可以没有肉,不能没有黄萝卜。遗憾的是来吃了两次居然谁都没有记住店名。
饭后在老城转转,临街的门市售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店铺鳞次栉比,铜器店,木器店,民族乐器店,帽子店……店内陈设着精美的成品,有的店主在现场制作,展示着传统的工艺。好多东西已经被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替代,传统的手艺只能成为收藏品和装饰品作为生活的点缀而失去了实用的价值。
喀什是个特别干燥的城市,今天还有点儿扬尘天气,虽然洒水车每天都在工作但路边的树叶依然不是那么绿而是灰蒙蒙的。下午时分,没什么游人,街上最多的是维族老人,或者三五成群在街边茶馆喝茶聊天,或者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看着过往的行人,都是干干净净,带着小花帽。我们漫无目的的在老城溜达,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店铺里的商品,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渴了就在水果摊上买个大甜瓜,吃的酣畅淋漓。新疆的瓜品种很多,我们每次买一个不一样的。
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就在老城中心,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在整个穆斯林宗教界也有相当影响,清真寺内的召唤阁楼早中晚五次向全城播放祷告文。清真寺广场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广场上还有好多鸽子。
回酒店休息一下晚饭时再来老城,天空飘起毛毛细雨,空气里充斥着一股泥土的味道,街上的维族老人都用个塑料袋把小花帽包好再带在头上。找到攻略推荐的“艾尼瓦尔江快餐厅”,这里的烤肉不是大块儿的羊肉,而是调好味儿的羊肉馅,像肉丸子一样的烤了吃,有点儿咸,又点了烤腰子和烤羊肝,第一次吃烤羊肝,外焦里嫩不腥不膻真好吃。店里的茶喝着都有烧烤料的味道,可能是这里特有的茶吧。
9.14在酒店吃过早餐就去老城,要赶在十点半前到城门看开城仪式,途经“高台民居”,只能远远的看不能进去参观,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据说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9.14在酒店吃过早餐就去老城,要赶在十点半前到城门看开城仪式,途经“高台民居”,只能远远的看不能进去参观,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据说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被一阵热情的维吾尔民族音乐吸引到城门口,已经有好多人在等,会跳舞的游客被本地人邀请一起翩翩起舞,开城仪式就要开始。礼仪小姐和扮演新疆历史名人的演员逐一出场,宣布喀什古城开城,然后和游客一起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看完开城仪式我们直奔香妃墓。人们通常所说的香妃墓就是阿巴克霍加墓,葬有阿巴克霍加家族5代72人。传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香妃墓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高擎着一弯新月。主墓室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主墓室外墙和层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回到老城吃午饭,昨天在老城溜达就看到卖“缸子肉”的小店,攻略上也有推荐,于是今天的午饭就是它啦,炉子上一个个大号的搪瓷缸里炖着羊肉,揭开盖子看汤色清亮,肉香四溢,老板满面春风的忙着。先喝汤后吃肉,和馕简直就是绝配。
这两天都是傍晚开始下雨,晚饭是烤肉串儿烤羊肝烤鱼,这边的蔬菜种类很少,基本看不到叶菜,每天就是各种吃肉。都说不到“百年老茶馆”喝杯茶等于没来过喀什,饭后我们去老茶馆坐坐,可能是天气不好,茶馆里客人不多,店老板的小儿子招待了我们,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很会做生意,推荐我们茶馆的招牌茶,白天时茶馆还是很多人的,大概和广式的早茶晚茶一样,茶馆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喝茶,而是一种社交。
9.15下着小雨,早早起来没赶上酒店早餐,吃点儿面包牛奶,天还黑着就来到指定地方等一日游的车去帕米尔高原和卡拉库里湖。“卡拉库里”意为黑海,海拔3600米,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因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又名葱岭圣湖,位于冰山之父慕士嗒格峰(海拔7546米)的山脚下,天气晴朗时水面映衬着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皑皑,山水同色,景色迷人。下雨降温,穿着冲锋衣还是冻得够呛。路上在一个类似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地方停车,这里卖各种特产药材还是饭店,我们每人吃了一碗热汤面,才暖和些。第一个景点是“白沙湖”,白沙湖位于沙漠之中,被称为“沙漠奇景”,据说无论春秋冬夏,绿色的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但是今天天气不给力,虽然雨停了但是风大又特别冷,不论是白沙湖还是卡拉库里湖,我们只是跑下车拍个照就跑回车里,说好的慕士塔格峰也没有看到。虽然喀什到卡拉库里湖才190多公里,但是天气不好加上限速,到卡拉库里湖已经下午两点多,湖边有小饭店还在营业,吃了一大碗热乎乎的炖羊肉,就上车返程。回到喀什市区又去了一个手工地毯和和田玉的购物店,一日游才结束。这一天在车上颠簸了10个小时。
回到老城小吃街吃饭,小吃街的游客还是挺多的,在好几个摊位看到汉语很流利的孩子在帮父母卖货,买了几样小吃,特意买份马肠子面肺子,再找家餐馆,还是烤肉串儿,主食依旧是拌面。
据本地人说喀什这个季节特产的两种水果,家桃和无花果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因为熟的太透了没法运输。第一天来喀什买甜瓜时看到一个维族壮汉蹲在水果摊前吃着一种小桃子,桃子其貌不扬,看着就是已经开始烂掉那种,如果在其他地方,桃子软烂到这种程度估计都得扔掉。看他动作麻利的把桃子掰开,用手一挤,桃子的皮肉分离,果肉进口果皮果核扔掉。我们问他好吃吗?他哈哈大笑着说好吃,一会儿功夫,吃了半塑料袋,才意犹未尽的离开。饭后我们也买了2公斤回酒店吃,这是我们在新疆买的最贵的水果了,15块钱1公斤。
9.16星期日,今天我们要去每周日才有的活畜大巴扎,喀什的活畜大巴扎是新疆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坐上出租车,告诉司机师傅我们要去牛,羊,大巴扎,他豪爽的哈哈大笑,用不太通顺的汉语说游客来了都要去牛羊大巴扎,牛,羊,有什么好看的。
大巴扎周边就像一个农贸市场,有卖羊肉的,卖蔬菜水果的,还有卖抓饭烤包子的,有的摊位在忙着制作各种美食,有的摊位已经开始售卖热气腾腾的食物,看到一个小男孩儿给爸爸当帮手,他爸爸手法熟练的包着包子,然后扔到案板上,小男孩儿认真的把包子摆在盘子里,父子俩配合默契。感觉这里更接地气。
我们是差不多11点到的,巴扎开始热闹起来,里面已经有好多牛羊,还有车陆续的拉着牛羊马和骆驼进来,这里游客很多,还看到一个团队老外,来新疆这么多天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老外。牛羊按照品种都有固定的摊位,羊的品种数量最多,有的羊是头对头的绑好,它们都乖乖的也不叫,有的是都围到一个圈里,买主进到羊群中,看准一个就上手在脊背上一直往下摸,满意了就拿手喷漆喷个记号,然后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在袖子里进行讨价还价。刚拉到市场的牲口都忙着卸车,羊是自己跳下车或者抱下车,牛马和骆驼得主人牵着走,人们都忙的不亦乐乎。
出来看到路边一个维族老人在卖家桃,有个人正蹲在那吃,也走渴了,就买了2公斤,这边的水果要比老城里便宜,桃子比昨天买的大还新鲜才10块钱1公斤。也学着本地人蹲在地上掰开就吃,老人的桃子肯定是刚摘下来的,凉丝丝的香甜可口,桃味儿特别的浓,别说,还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桃子。吃完又买了2公斤带着准备火车上吃,但是晚上在车站拿出来吃时,已经和蹲在路边撅着屁股吃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真成烂桃了。
活畜大巴扎回到市区,把房间退了,背包寄存在酒店又出去吃那家最好吃的抓饭。然后还是在老城晃,这喀什老城是让我们逛个透彻。今天是来喀什几天里天气最好的,又是周日,老城里的人比平时多,孩子们也都出来玩儿。喜欢这种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民居和精雕细琢的大门。
找到传说中的希发冰淇淋,买了各种口味的冰淇淋大家分着吃,冰淇淋入口清爽不腻,应该是没有太多添加剂的原因。看到很多人排队买烤包子也买了几个。逛累了想去老茶馆坐坐没有找到位置,看时间还早就去找蓝鸽子,这家鸽子汤店我们找了两次都没找到,每次导航都是不对,问路人基本都不懂汉语,问了小孩子又说不清楚,本来要放弃了,后来问了一个街头执勤的警察,他不但知道还会说汉语,终于如愿以偿。蓝鸽子的鸽子汤非常鲜美,炖鸽子也入味儿,但是羊蹄太腻了,第一次吃的鹰嘴豆软糯甘甜。想不到中国最西端的喀什和最南端的广东一样爱吃鸽子。老板家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活泼可爱,可以用流利的汉语和我们聊天。
吃饱喝足取了背包就去车站,要坐17个小时的火车到乌鲁木齐。
9.17晚上5点到乌鲁木齐,因为要坐10点半的车回沈阳,下了车直接去候车大厅,临上车在站内快餐店吃点儿东西,上车回家。
9.20早7点顺利到家,新疆之行圆满结束。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我不以为然,歌德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其实在家也好旅行也罢,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我们背着大包,赶时间,拍照,徒步,适应当地人的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吃不习惯的食物。当我们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颗挂在记忆里发光的星星,历久弥新。
2018.9.30